原標題:棗陽縣域經濟發展探秘:政府做后盾 發力供給側

5月初,2015年度全省縣域經濟工作考核結果正式公布,棗陽以519.85億元的成績單,躋身全省9個GDP過500億元的縣市區行列,在近30個全省二類縣市考核中,從2014年的第7位,躍居第三。一年時間,棗陽是如何實現躍升的呢?《襄陽新聞》欄目記者前往棗陽,進車間,到企業,尋找答案。
湖北創力藥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棗陽市制藥公司,2005年改制時,這家企業只能生產諾氟沙星膠囊等普通藥品,幾乎沒啥利潤。
湖北創力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謝華:殘酷到什么程度,就是一盒藥,精確計算到能掙幾厘,哪怕在運輸過程當中,稍微有點閃失,整個生產就是虧了,但是你價格稍微高一點點,就銷不出去。

如何才能擺脫發展的困境呢?企業的苦惱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很快,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創力藥業與上海一家科研機構合作,將目光盯在了抗癌特效藥上。2010年,創力藥業生產的消癌平片投放市場,當年產值就突破1000萬元。去年,抗癌新藥香菇多糖膠囊又開始量產,創力藥業由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能生產膠囊型香菇多糖抗癌藥品的企業,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湖北創力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謝華:諾氟沙星我們基本上已經不生產了,下降90%以上,下降的80%、90%,我們就騰出手來就是做新產品,香菇多糖全國市場份額應該在30億到50億元。
在棗陽采訪,我們發現,當地有30多家企業和全國知名院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僅去年一年,就引進專利技術300多項。其中,有60多項當年就轉化為了產品。
棗陽市經信局局長 張金忠:作為我們一個內陸的縣級市,我們不可能把大學的科研院所都搬到棗陽來,也不可能把專家院士工作站都放在棗陽,那怎么辦,那就是找大學科研院所,找大企業的有技術的人才和我們建立共同的合作關系,需要研究的問題都是我們在生產過程中要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這樣把智力引進來我們的企業也就會很好的發展。
政府利用自身的行政資源,讓企業在引資特別是引智上,收獲不小,一批專利成果的注入,使得傳統企業有了生產新產品的“金剛鉆”。對在市場上占有一定優勢的企業,當地則通過支持他們實施技改,始終在發展上快人一步。

襄陽三三電氣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金屬氧化物電阻片生產基地,國內超過四分之一的金屬氧化物電阻片和避雷器均產自這里。這兩年,隨著浙江、陜西等地同類企業的迅速崛起,對三三電氣的“老大”地位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市三三電氣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 翟毅:技術的進步是無止境的,對我們來講想要確保我們在行業上的地位,就需要進行不斷的技術研發,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沒有停下來,他們也在不斷的進步,如果技術不進步,可能在短短一兩年時間之內(三三電氣)就可能喪失現在的地位。
在棗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三電氣對生產線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他們將發力點放在了工藝難度大、生產失敗可能性高,其他企業想做又不敢做的——特高壓輸變電系統使用的大尺寸氧化鋅電阻片項目上,并一舉掌握了核心技術。從而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大量訂單,收入囊中,行業老大地位得到進一步穩固。
市三三電氣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 翟毅:2016年我們公司的目標是產值突破1億元,爭取達到1.2億元,增長20%。
去年以來,像三三電氣一樣,中興綠色農產品加工項目、立晉鐵路輔件項目等23個重大技改項目相繼實施完畢,新增產值25億元,而2015年棗陽全年的技改總投入達30.3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12.6%。30多億元砸下去,帶來的結果是,過去小而散的棗陽工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去年,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達874.7億元,絕對量居襄陽各縣市區之首。
棗陽市經信局局長 張金忠:盲目的做大,沒有技術的(企業)是死路一條,(市委市政府)專門研究出臺了,關于棗陽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革獎勵辦法,這個辦法就是要求所有的企業 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通過技術改造把企業做強做大。
文章來源:襄陽網絡廣播電視臺